丸美拟赴港上市:项目延期、监管警示与大额分红的三大问号
(文/霍东阳 编辑/张广凯)
“弹弹弹,弹走鱼尾纹”的丸美,这次要“弹”到香港了。
11月12日,丸美生物正式宣布拟发行H股股票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这家以“弹走鱼尾纹”广告语闻名的国货美妆企业,在A股上市六年后,如今在计划搭建“A+H”双资本平台。
丸美生物在公告中表示,此次启动赴港上市旨在“增强公司资本实力与境外融资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加快公司业务的国际化战略”。
然而,在宣布赴港上市的同日,丸美生物还披露了一则引人关注的消息——公司将投资总额3.44亿元的“化妆品智能制造工厂建设项目”延期两年。此外,公司于11月14日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25元,合计派发1亿元。
这一系列资金运作上的矛盾举动,不免令人对其赴港上市的真实意图产生疑问。
募投项目“躺平”,账上资金充裕
丸美生物的“化妆品智能制造工厂建设项目”可谓一波三折。
该项目原为“彩妆产品生产建设项目”,2020年变更为现名。在2023年、2024年,公司已经先后将该项目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延期一年。
对于本次再次延期,丸美生物的解释是“当前公司现有产能充足,为保障募集资金使用效率,避免产能利用率不足”,“若按原计划立即投入后续生产线建设,可能导致新产线建成后短期内面临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风险”。
数据也支撑这一判断。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眼部类产品产量和销量同比分别减少12.67万支和26.67万支。美容类产品下滑更为明显,产量和销量同比大幅下降95.28万支和125.19万支。尽管护肤类和洁肤类产品产销有所增长,但整体来看,产线扩建的确并不紧迫。


耐人寻味的是,尽管募投项目因“保障资金使用效率”而延期,丸美生物的账面上却躺着大量资金。截至三季度末,公司账面货币资金15.92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4.13亿元,短期借款5.73亿元。
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表现良好,营业收入24.50亿元,同比增长25.5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大幅增长132.19%至1.59亿元。
不仅如此,公司还积极利用闲置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用于购买现金管理产品的期末余额为7500万元。
然而,10月30日的一则公告揭示了公司在资金管理上的问题:因将存放在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通过“应收账款”科目列报,且现金理财未及时披露等问题,公司被证监会处罚。其他违规行为还包括收入核算不准确、在建工程核算不准确、募集资金使用不规范、募投项目调整未及时审议和披露等。
今年8月,公司甚至宣布将半年度分红1亿元,占当期净利润的53.97%。这一分红比例相当可观,公司上市以来累计分红已达10.83亿元,占募资净额的137.10%。2023年、2024年公司分红比例均超过80%。

但分红多数落入实控人家族的口袋。丸美生物创始人孙怀庆、王晓蒲夫妇对丸美生物拥有绝对掌控权,二人合计持股比例超过80%,以此计算,上市以来超10亿元的分红中,约8亿元流入实控人夫妇的口袋。
A+H股热潮背后,上市动机耐人寻味
在两地监管政策支持、港股回暖与企业国际化战略驱动下,一批A股龙头企业加速赴港上市。
2025年以来,港股IPO数量达到了87家,同比增长55.36%,募资总额达到了2469.28亿港元,同比增长243.28%。截至11月12日,港交所已经有超80家A股上市公司排队,还有超50家A股上市公司已公告拟在港交所上市,但目前尚未递表。
在消费大环境变动中,赴港上市成为美妆企业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共同选择。
短短一年间,珀莱雅、丸美生物、自然堂等头部企业不约而同地奔赴资本市场,形成一波前所未有的上市潮。其中,已在A股上市八年的珀莱雅已经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成为首个冲刺“A+H”上市的国货美妆公司。
有分析认为,这并非偶然的集体行为,而是行业在经历高速增长后面临结构性挑战的必然选择。
对于企业而言,A+H双上市结构已从补充融资渠道升级为全球化治理工具——港股上市企业通常被视为具备较高合规性和透明度,有助于增强合作伙伴、客户及供应商的信任,降低融资成本,并在并购竞争中占据优势。
珀莱雅曾表示,公司正考虑通过巴黎分公司并购海外品牌,填补婴童、香水、男士护肤等赛道空白。这种通过资本运作加速国际化布局的策略,也被视为国内美妆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而对丸美生物来说,问题可能还要回到其H股上市的必要性:为什么公司一方面有大量闲置资金用于理财,另一方面原有的募投项目却一再延期;为什么公司慷慨地向股东分红,但却要赴香港市场再融资。
回到丸美生物的业绩上。从财报上看,截至今年9月,丸美生物实现营收24.50亿元,同比增长25.51%;归母净利润2.44亿元,同比增长2.13%;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5.42%至2.14亿元。

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的差异在于非经常性损益。第三季度单季度非经常性损益合计2145.59万元,其中非金融企业金融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及处置损益达2211.13万元,占当期非经常性损益的103.05%。
非金融企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政府补助等共同“填补”了丸美生物核心业务的盈利缺口,但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揭示出公司“增收但不增利”的尴尬处境。
丸美生物“增收不增利”与其研发投入不足不无关系。
尽管公司一直试图向市场传递“科技美妆”的战略转型形象,甚至在2024年将证券简称从“丸美股份”更改为“丸美生物”,但近年来其对研发的投入远不及销售费用。
2025年前三季度,丸美生物研发费用为0.63亿元,同比增长15.3%,而同期销售费用高达14.1亿元,销售费用增速远超研发费用增速。
此外,监管检查还发现公司存在将少量与研发活动无关的咨询服务费计入研发费用的情况,导致研发费用核算不准确。
丸美生物在A股上市六年后的今天,资本市场对其期待已不同于以往。市场可以接受企业为国际化布局而搭建“A+H”双平台,但无法理解为何既有项目迟迟不能推进,却急于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资本市场应当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而非单纯的套利工具。丸美生物需要向投资者证明,其赴港上市是基于真实的国际化战略和业务发展需求,而非简单的圈钱行为。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admin@ooow.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