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退市,我的车怎么办?200万车主陷入“孤儿车”困境!
当汽车品牌的旗帜在工厂楼顶悄然降下,数万车主的焦虑才刚刚拉开帷幕。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2020-2025年7月,国内已有12家车企黯然退市,波及超200万车主。他们的爱车一夜之间沦为“孤儿车”——因车企退市导致售后网络崩塌,维修无门、保险拒保、系统停更,曾经的爱车成了被遗弃的对象。
辗转多家4S店,保养变成“踢皮球”,转到最后无人接?
2014年,广州的陈先生购入一辆广菲克的菲亚特500,彼时他未曾料到,多年后会陷入售后辗转的困境。
2018年,广菲克虽未正式宣布菲亚特品牌退出中国市场,但已停止引进新车并大幅缩减销售渠道。随着全国多家菲亚特4S店陆续关闭,陈先生的菲亚特500售后保养被迫转至广州一家广汽三菱4S店。
2023年,广汽三菱宣布退市,菲亚特的售后责任再次转移——陈先生的车被推给广州本地一家Jeep授权门店。然而去年,该门店售后经理告知他:“今后不再承接菲亚特保养,需转至第三方机构。”这让陈先生忧心忡忡:“最担心的就是配件渠道问题,万一车辆受损,第三方能否订到正品配件根本无法保证。”
对比之下,同为广汽菲克车主的闫先生幸运得多。2017年,他购入一辆Jeep自由侠,尽管广汽菲克已于2022年退市,但其售后仍可由Jeep授权门店承接。
广州Jeep服务网点工作人员向编辑证实:“目前Jeep在中国已无国产车型在售,仅以纯进口方式销售,整体运营稳定。门店提供的配件大部分为原厂件,仅个别稀缺配件需从海外调货。”不过他也坦言:“虽菲亚特和Jeep同属Stellantis集团,但由于本店未与菲亚特品牌签署售后代理协议,店内无菲亚特车型配件,相关维修还是得另寻第三方解决。”
据官网显示,Jeep在中国仍保留83家服务网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为Jeep车主提供了售后保障,但菲亚特等“孤儿车”车主的困境仍未彻底解决。
新能源车更惨,智能座驾变“砖头”
与燃油车仅面临物理配件短缺的困境不同,新能源车企退市引发的往往是“硬件+软件+服务”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崩塌,其后果更具毁灭性。
这种差异在网约车司机高先生的遭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两年前自费购入的哪吒S,如今已从智能座驾沦为“电子砖块”:车机系统断网、蓝牙钥匙失效、导航定位漂移、远程控制App停摆,仅剩收音机和时灵时不灵的基础车控功能。“最糟心的是车险。”高先生展示着续保失败的通知,“大保险公司以残值评估困难、维修成本不可控为由集体拒保,群里车友今年只能转投小公司,保费暴涨40%还附加苛刻条款。”
高先生的遭遇绝非孤例。近年来,威马、高合、天际、爱驰、哪吒等超10家新能源车企的破产潮,正以“全链条暴击”的形态撕裂车主权益:核心功能瘫痪、维保网络瓦解、保险通道收窄的三重困境交织,形成恶性循环。在二手车市场,哪吒、威马等品牌车型贬值率突破60%,部分车商直接将其列入“拒收黑名单”,进一步加剧车主资产缩水。
汽车工程师黄先生解释了新能源车难维修的原因:“燃油车维修本质是机械修复,而新能源车'三电'系统与车企软件后台深度耦合。更换电池不仅需要匹配BMS算法,还要同步更新车机系统,但厂家既不开放技术接口,也不提供配件通用方案,导致外部维修厂根本无从下手。”
龙师傅还提到,目前对于第三方维修店而言,最麻烦的地方是,车企的系统以及接口、功能控制指令、车机连接路径等相关参数不对外界开放,如果维修师傅强行破解,则可能触发BUG风险。因此,大部分汽修厂都不愿意触碰跟电气系统有关的维修,这也是导致很多“孤儿车”车主修车无门的一个重要原因。
龙师傅告诫修车的徒弟,修车时宁可绕十圈,也别碰这些“黄蜈蚣”。
想解决问题?政策、行业、车企得一起“搭把手”
虽然《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供应商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停产或者停止销售的车型,并保证其后至少10年的配件供应以及相应的售后服务。
但从目前市场的实践看,单纯依靠车企本身的自觉性,确实无法保障车辆的售后权益。
为此,有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法规条例,学习商品房的物业维修基金制度,为了每辆售出的新车建立售后保障基金。“汽车毕竟不是手机、电脑,还牵涉道路安全,所以售后保障机制更需要考虑周全。”这样,即便车企破产,车机系统的维护、零部件供应也不至于停摆。
编者按:买车不是买手机,选车更要“看长远”
当车企的光环褪去,留下的不仅是废弃的厂房,更有数十万车主在售后迷宫中艰难求生。一辆无法维修、无法投保的新能源车,不仅是车主的“铁盒子”,更是移动的“安全隐患”——电池故障可能引发自燃,系统崩溃可能导致失控,这些风险最终会由所有道路使用者共同承担。
汽车不是快消品,它的生命周期管理需要全行业乃至立法者的共同托底。唯有政策兜底、技术开放、行业协同,才能避免更多“孤儿车”在道路上“裸奔”。
不过,在政策法规和行业体系完善之前,消费者在购车时不得不更加审慎。编辑建议大家购车时,关注企业的财务健康度,如年报盈利情况,选车时优先保有量100万辆以上的品牌。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admin@ooow.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